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动态

海南好米贯古今

  • 发布日期:2025-09-01 10:20
  • 来源:

临高农户在晾晒稻谷。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五指山农户手抱稻穗。 资料图

五指山农户手抱稻穗。 资料图

参加“海南好米”评选的水稻品种。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楠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海南长夏无冬的气候禀赋与充沛的光热资源,不仅让稻米在此扎根生长数千年,结下了深厚绵长的不解之缘,更孕育出多个风味独特、品质优良的稻米品种。

近日,第七届“海南好米”评选活动暨2025年海南稻米产业发展大会在三亚举办,让曾经藏于“深巷”的一批好米,从乡土走向台前、从海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脉农耕续千年。稻浪翻滚间,是历史的回响;米香飘远时,是未来的可期。

光热润泽稻香久

海南何以能打造出好米品牌?不妨回望这片被光与热厚爱的土地。

海南种稻久矣,稻香三千余年。目前可见海南岛种植稻类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汉书・地理志》,其中清晰记载:“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

广袤田间,稻浪翻涌,稻苗生机盎然;抬眼云际,数叶扁舟悠悠归来,似从青天深处驶向这宁静田园……清光绪《崖州志》中,崖州岁贡孙如棠有诗歌《重九登芙蓉峰》云:田间绿绕千畦稻,云际青归数叶舟。

寥寥数语,勾勒出古时海南百姓深耕田地、乡村稻浪翻涌的“丰”景。

一粒种子从播种到稻浪翻涌的“丰”景,离不开自然的馈赠与人力的耕耘。不同于如今的机械化耕作,在古代,海南种稻多依赖“刀耕火种”的传统方式。

唐朝时,李德裕在《谪岭南道中作》诗中曾提到“五月畲田收火米”,描述的正是海南黎族百姓刀耕火种的场景。

明代顾岕在《海槎余录》中记述更为详细:“黎俗四五月晴霁时,必集众斫山木,大小相错,更需五七日,皓冽则纵火,自上而下,大小烧尽成灰,不但根干无遗,土下尺余亦且熟透矣……又种旱稻,曰山禾,米粒大而香,可食。连收三四熟,地瘦弃置之,另择地所,用前法别治。”

读着这段文字,仿佛能看到古人齐心协力的场景:四五月天气晴朗时,众人手持刀具砍伐山间的树木,待晾晒五七日后纵火焚烧,火焰不仅烧尽了枝干,连地下一尺多深的土壤也被烧得肥沃松软;随后,他们在这片烧过的土地上播下旱稻种子,这便是“山禾”。

顾岕笔下的“山禾”,正是海南黎族世代种植的山栏稻。

在海南多样的稻种中,山栏稻无疑是最具特色的存在。与传统种植在水田里的水稻不同,它是海南黎族百姓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历经无数次筛选与培育,最终留下的适宜山地种植的旱稻品种。

那时的先民们,或许就已懂得顺应时节,在这片温暖湿润的土地上,培育适合生长的稻种,让稻花的香气在山海之间飘散。

黎民好米亦绝香

色香优粉丝、香禾优1002两个品种获第七届“海南好米”优质稻金奖品种,广香优银丝获“海南好米”稀饭金奖品种……今年,海南又评选出一批好米品种。

海南人对“好米”的追求自古便有,从来不止于“饱腹”,更在“求新”与“品优”。

北宋年间,“吃货”苏东坡谪居儋州,便在日常闲谈中,捕捉到当地人更换稻谷品种的鲜活场景。他在《东坡杂记》中这般记录:“黎子云言,海南秫稻,率三五岁一变,顷岁儋人最重铁脚糯,今岁乃变为马眼糯,草木性理,有不可知者。”

苏东坡发现,儋州当地的稻米品种,通常三五年就会发生变化。前些年,儋州黎民最偏爱抗倒伏的铁脚糯,今年又变成了马眼糯。

或许在当时,黎民百姓已感知不同品种各有风味。这般迭代,既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是对美味的不懈探寻。

到了清代,海南稻谷品种更为丰富。清道光《琼州府志》中,详细记载的稻谷品种便有77种之多。其中用来做米饭的粳类有百箭、香粳、乌芒、珍珠等,黄鸡、乌鸦、九里香、虾须、赤米等糯米则被用于酿酒。

本届“海南好米”的评选标准,对色香味都有高要求。在古代,海南黎民亦以舌尖眼眸择佳禾,孕育出不少好米。

“米稍圆而色洁”“谷圆如珠”早在明代之时,海南就产出“珍珠”“珠盖”等稻谷品牌,根据史志的描述,可以想象其米粒圆润饱满、色泽洁白晶莹,谷粒外形如珍珠般圆润光滑。

在香味上,海南粳稻一类更是拔得头筹。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粳稻一类又称香粒、香稻,“粒小性柔而味香”,香味正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在古时海南的好米中,澄迈种植的“龙吉贡米”尤为知名。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称其“粒白而长,亦绝香”。据传,澄迈县老城镇龙吉村种植的稻米,在明清时代曾被纳贡进京,端上帝王餐桌,称“龙吉贡米”。

琼岛香米入万家

步入现代,海南与好米的羁绊愈加深厚。一粒粒优质稻米带着椰岛的温润气息,更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三亚发现野生水稻不育株——“野败”,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拉开了一场跨世纪的南繁育种壮丽“史诗”。

2019年起,海南积极发挥南繁优势,培育优质水稻品种,迈出打造优质大米品牌的步伐。

在南繁的加持下,“超优千号”“吉丰优1002”等水稻品种示范种植实现年亩产4000斤;“菁两优3261”兼具耐盐性好、米质优、抗性好等优点,打破“盐碱地里种庄稼,十年九不收”的说法。

此外,海南开展“海南好米”评选活动,七届活动共评选出31个金奖品种。金农优1826、特优7118等10余个品种已通过审定或引种备案,在海南得到推广种植。

海口市红旗镇五田家公司基地、三亚市崖州区高地村、临高县波莲镇古柳村、乐东黄流镇抱孔洋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东方东河镇水稻优良基地等田间,先后进行“海南好米”金奖品种集中示范种植,让“海南好米”早日走上百姓餐桌。

2024年,文昌“公坡香米”因口感香糯、味道醇厚甘甜等优点被评为“海南好米”。

在香米加工厂,糙米被制成即食粥,米糠提炼成护肤品;田埂边上,新建的观光栈道,周末挤满体验农事的游客。

“在过去两年里,文昌‘公坡香米’全产业链的总产值已达到3500多万元,成功带动了20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海盛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婷介绍,公坡香米主要销往岛内和北上广,大米的品质好,客户的回购率很高。

让更多“海南好米”香飘琼岛。去年7月,海南好米产业联盟成立。联盟由海南省种子总站联合海南五田家实业有限公司、海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海南能国米业有限公司、海南省烹饪协会等单位(组织)发起,汇聚产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海南好米攻坚行动,不断完善海南好米产业链,推动我省水稻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从古时稻浪里的丰年期盼,到如今南繁育种结出的“海南好米”,琼岛沃土上的稻米故事,承着千年农耕的厚重,续写着当代振兴的新篇章。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电脑版|手机版

主办: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网站地图]

琼ICP备18000661号-3

琼公网安备:4601070200006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2

联系电话:0898-65315615

联系邮箱:nytxxzx@163.com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