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口9月10日电(记者毛雷、李学山)在五指山,大唐海南公司乡村振兴工作队化身“科技特派员”,让65座村级光伏电站焕发新活力,为村集体增收筑起“聚宝盆”;在琼中,海南联通为这里的燕窝果优稀果蔬产业园打造了燕窝果产业大脑数据中心,为生产标准化、管理可视化、决策精准化提供支撑,保障果品质量,更好地守护百姓舌尖上的甜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即将收官之际,驻琼央企和省内国企瞄准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各展所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深山里的“阳光捕手”有了专业管家
“以前鸟粪糊住了(光伏)板子,发电量掉了三成都不知道症结在哪里,现在总算找到原因了。”近日,在大唐海南驻水满乡牙排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曾经困扰了水满乡牙排村支书卓财德很久的一桩烦心事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近年来,随着光伏发电在乡村的推广和使用,五指山市水满乡也建起了很多光伏电站,这些“阳光捕手”在为深山农家带来“绿电”创造的光明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减碳工作;但由于缺乏维护,很多村级电站普遍陷入了“带病运行”的困境。
牙排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操作无人机清洗光伏板。王星供图
针对这一问题,今年初,大唐海南驻水满乡牙排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启动了专项技术攻坚。工作队员化身“科技特派员”,创新采用“天地一体”运维模式: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巡飞诊断,精准锁定27类运行隐患;光伏清扫机器人定期为组件“洗尘美颜”,配合人工修剪周边植被。三个月内完成30座电站“体检报告”,让11座“病休”电站重新并网。
清洗前的光伏板。王星供图
清洗后的光伏板。王星供图
大唐海南驻水满乡牙排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王星介绍说,清洗后的光伏板效率显著提升,经测算,由承担运维的65座电站年均可增加绿电75万千瓦时,满足近千户农家全年用电。“绿电”生金,生态富农,这些“阳光收益”直接注入村集体经济,为牙排村民宿改造、毛纳村茶产业升级等项目输送动能。未来随着发电效率提升,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8吨,相当于在热带雨林新植2.4万棵树。
王星说,目前大唐海南驻水满乡牙排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正在探索建立“村企共管”长效机制,培训村民担任电站“健康管家”,真正实现技术帮扶,进一步帮助当地村民“用好电”,实现“靠电富”和“生态美”的目标。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依托自身优势,2023年9月,大唐海南公司在牙排村成立了乡村工匠培训基地,加强与农业类知名院校合作,为村民提供农作物种植、茶叶制作工艺等技能培训。选派村民赴国内专业院校或相关产业成熟示范项目基地开展研学,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授,为牙排村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
数据显示,牙排村“乡村工匠培训基地”成立以来,累计开展种茶、制茶等培训15次,直接受益群众800人次。在大力提升村民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群众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大唐海南公司还计划建设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推动构建“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的风电开发利用新格局。
雨林深处的燕窝果基地有了“产业大脑”
一说到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这些比较有“科技含量”的名词,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但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燕窝果种植基地,这些技术名词已经落地生根,助力智慧农业蓬勃发展。
海南联通产品经理演示燕窝果优稀果蔬产业园驾驶舱平台功能。王舒婷供图
“大屏上的数据都来自田间地头,它们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养分,还可以监测果实的生长情况,有了这些数据,农民就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海南嬿窝果智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泉凯指着一块铺满整面墙的智慧农业大屏控制系统说,它相当于种植基地的“产业大脑”。靠着它,基地不仅能在智慧平台全流程实现可监控,还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信息公开、在线溯源信息展示,“三品一标”管理查询等功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能够为海南发展智慧农业助力,实实在在地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我们也是非常自豪。”作为这一“产业大脑”的建设者,中国联通海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勾善文说,海南具有发展燕窝果特别是反季节高品质燕窝果的天然条件优势,但海南燕窝果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规模小、栽培技术水平不高、商品果率低等急需解决的制约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专家在基地察看燕窝果生长情况。王舒婷供图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联通海南省分公司和海南嬿窝果智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合作,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嬿窝果智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00亩种植基地上建设了智慧农业系统,通过整合种苗、水肥、土壤、气象、病虫害、市场供需、行情价格等数据,实现了全方位、全要素产业数据一图全览;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借助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对燕窝果等热带高效水果进行全生命周期、全生产流程管理,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分析。
“借助信息化手段,我们能实时掌握自家农业生产的动态变化,精准算清生产经营的成本与收益 —— 哪项成本高了、哪类产品收益好,数据一目了然。”朱泉凯说,中国联通海南省分公司为燕窝果种植基地建设的“产业大脑”不仅能让他们获得针对性的生产经营分析建议,提前收到风险预警(比如病虫害预警、土壤温湿度告警等),还能少走 “凭经验判断” 的弯路,靠数据定方案、做决策,既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又实实在在降低了运营成本。
各展所能助力乡村大振兴
位于三亚市吉阳区的博后村是一个黎族村落,虽然毗邻游人如织的亚龙湾旅游区,但此前却因为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而无法和亚龙湾旅游圈内的其他村庄一样依靠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
海南电网儋州供电局工作人员对新州镇盐场村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翁一平摄
为了进一步提升博后村供电可靠性及适应美丽乡村景观需求,让村民安心吃上“旅游饭”,从2018年开始,海南电网三亚供电局投入资金超百万,将该村主干道架空线路改迁电缆入地,连续三年实施新增变压器、“以小换大”工程,实现了该村10千伏双回路供电,户均容量4.5千伏安,供电可靠性持续升级。
“电压稳了,电量足了,我们也敢买电器开民宿了,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一提到村里的电网改造,博后村村民符号深有感触。
2021年至今,博后村年均用电量突破1600万千瓦时,充沛电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能。目前博后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3万元,全面实现小康。
博后村美丽嬗变的背后,是海南电网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农网投资建设力度,助力更多乡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缩影。近年来,为加快解决农村电网在电压质量、供电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电网整体装备水平与运行服务水平,给偏远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海南电网持续加大农网投资建设力度,一项项举措加快部署,一个个项目加速落地。
目前,海南电网已累计完成246个小城镇中心村及琼海、文昌2个“小康电示范县”电网升级改造,全省3835个脱贫村动力电通到了家门口,实现了乡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跨越,托起了脱贫群众奔小康的梦想。
海南电网白沙供电局组织专人对茶厂周围的线路、设备进行特巡特维。余盛本摄
据海南电网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海南电网还将累计安排农网投资15亿元,重点解决高压配网主变及线路过载问题,动态消除低压台区低电压、重过载、安全隐患问题,有效满足农村负荷增长需求。上半年,累计完成农网投资10.47亿元,投产35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59万千伏安,线路224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变496台,总容量14.47万千伏安,线路798公里。农网供电质量持续稳步提升,农村地区客户平均停电时间下降至1.76个小时,较2024年同期下降41.33%。
此外,海南电网还安排帮扶资金361.8万元,覆盖全省11个定点帮扶村,重点建设光伏发电、果蔬种植、水稻收割配套等,抓好项目全过程管理,有效带动村集体和脱贫群众增收。
而中国联通海南省分公司在深耕智慧农业的同时,近年来还紧扣智慧海南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中国联通数字乡村品牌优势,推出了平安乡村监控、智慧路灯、数字乡村平台等多款产品,以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果和经验,搭建乡村振兴交流合作平台。在全省809个村推广数字乡村平台,并在琼中、乐东打造县域级数字乡村3.0,打通数字乡村治理信息通信的“最后一公里”。
勾善文表示,农业物联网技术改变了过去基于感性经验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数字经济新技术、新设施、新业态在乡村的应用和转化,则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内在活力;未来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将进一步以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加快实现“数字乡村一张图”,打造数字乡村样板,为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注入更多的科技能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