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小雨。我隔着玻璃缸遇见那只罗氏沼虾,青蓝色的鳌足泛着冷光,它在水底静默,像一场未完成的告别。它记得每个咸淡水交汇的雨季,浊浪里藏着千万种可能。但此刻,它只是砧板上的一道选择题——白灼,还是椒盐?听老板说,这只虾的命很硬,离开水还能活好一阵。清明时节,人们烧纸钱,祭先人,却很少有人记得,一只虾的魂灵该往哪里飘。我夹起一块虾肉,蘸了蘸芥末。原来有些告别,不仅令人流泪,可能还别有一番滋味。”
近年,有一种虾以个头大、外表清新、肉质鲜美,在大众餐桌广受欢迎,同时也以生长快、效益好成为水产行业的新晋“明星品种”,它就是罗氏沼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罗氏沼虾的科普时间。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隶属节肢动物门、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其自然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的咸淡水水域中,目前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并成功繁殖,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主要淡水养殖虾类,包括中国、厄瓜多尔、巴西、墨西哥、美国等。
罗氏沼虾体肥大,是沼虾类中最大的一种,据报道在东南亚自然水域中捕获的罗氏沼虾雄虾个体最大体长可达40cm,体重600g,雌虾稍小,体长25cm,体重200g,因此又被称为“淡水虾王”。
【形态特征】
罗氏沼虾体表包被几丁质外骨骼,体色一般为淡青蓝色,体色会随着其栖息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当水域的透明度较高时,体色就会相对较淡;反之,如果水域的透明度较低,体色就会相对较深。罗氏沼虾身体全身有20个体节,其中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已完全愈合,称为头胸部,因此头胸部尤为粗壮,又被称为大头虾,而腹部则从前往后逐渐变得小。
罗氏沼虾有5对步足,其中第一、第二对步足的形状为鳌状,末端形成钳状。雄虾的第二对步足特别粗壮,长度超过体长,大多数呈蔚蓝色;而雌虾的第二对步足则相对较短,呈灰蓝色,这也是区分雌雄的关键。步足不仅用于行走和捕食,还在罗氏沼虾的生存和繁殖中发挥重要作用。雄虾的第二对步足特别发达,有助于其在求偶过程中的表现。
【生活习性】
罗氏沼虾是热带虾类,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中,但幼体孵化一定要在咸淡水中进行,即在盐度8‰~12‰中度过幼体期。成虾最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5~30℃之间,水温一旦低于18℃,它们的活动就会减弱,低于14℃时,很可能面临死亡风险,其主要栖息地包括江河以及与河流相连的湖泊、水田、水渠等淡水水域。
罗氏沼虾营养方式为杂食性,在幼体阶段,喜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及小型枝角类桡足类幼体。成虾阶段主要以植物的嫩叶、碎片、腐屑及底栖硅藻、丝状藻类为食,亦喜食动物性饵料如水生昆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小鱼、小虾、动物内脏等。
与其他虾类一样,从幼体的蜕壳到成虾的蜕壳贯穿了整个生命周期,根据蜕壳的性质可分为生长蜕壳、幼体蜕壳、再生蜕壳和生殖蜕壳。生长蜕壳主要发生在4~11月的生长季节,仔虾每隔7~11d蜕一次壳,成虾则每隔15~20d蜕壳一次,每蜕壳一次,体重显著增加;幼体蜕壳是指从溞状幼体到仔虾发育过程中要进行多次变态,每蜕一次壳,幼体进入新的变态阶段;再生蜕壳是指若虾的附肢遇到外伤折断,附肢的再生亦需经蜕壳来完成,但体重不会有所增加;生殖蜕壳是指雌虾在交配产卵前要进行一次蜕壳,蜕壳后腹肢基部出现携卵刚毛,这种蜕壳体重也不会增加。
罗氏沼虾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盛期为5~8月,产卵水温25℃左右。为一年多次产卵,每隔30~40d产卵一次。当雌虾刚蜕壳,雄虾反应强烈,立刻追上雌虾,用第二对步足将雌虾腹部向上,把生殖孔紧贴雌虾胸节,将精䇲排出并黏附在雌虾第四、第五对步足基部之间的腹面。雌虾交配后24h内即自行产卵,卵椭圆形,卵径0.6~0.7mm,成葡萄串状,黏附于腹部第1~4对腹肢的携卵刚毛上,直到孵化,未受精卵在2~3d内自行脱落。一般体重50g的雌虾,怀卵量为50000~56000粒。
【成长发育过程】
罗氏沼虾从受精卵出膜后便进入蚤状幼体阶段,每隔两天进行一次蜕皮,经过总共11次的蜕皮过程,经历溞状Ⅰ期幼体到溞状Ⅺ期幼体11个阶段,历时大约22天,最终发育成仔虾。
溞状Ⅰ期幼体:复眼无眼柄,被头胸甲覆盖;第一触角外鞭具3根感觉毛和1根短刚毛。
溞状Ⅱ期幼体:复眼出现眼柄,可自由转动;尾扇开始分化。
溞状Ⅲ期幼体:腹节分节清晰,腹部延长;触角鞭分节,第一触角顶端外鞭具3根感觉毛,额角背刺1个,尾节与第六腹节分开。
溞状Ⅳ期幼体:头胸甲前缘出现额角雏形;触角鞭分节,触角片内侧有羽状刚毛。
溞状Ⅴ期幼体:尾扇刚毛密集,尾节出现侧刺1对。
溞状Ⅵ期幼体:腹足萌芽出现,体色因食物呈现浅绿或透明。
溞状Ⅶ期幼体:腹肢芽延长分成内外肢,游泳运动能力增强。
溞状Ⅷ期幼体:第1、2步足均出现不完整的螯,腹肢的外肢有刚毛,内肢无刚毛。
溞状Ⅸ期幼体:腹肢内外肢均出现刚毛。内肢内侧出现棒状附肢。
溞状Ⅹ期幼体:额角明显突出,上缘有齿刻5~7。
溞状Ⅺ期幼体:额角颜色加深,上缘有齿刻9~11个,头胸甲比例增大。
仔虾期:额角发育完全,颜色与成体一致,上缘有齿刻10 ~ 12个,下缘有齿刻5~6个。
罗氏沼虾的生长与温度密切相关,水温在28℃左右的条件下,仔虾2个月左右时间可以生长至(70-100头)规格的成虾,5个月左右时间可以长至(15-20头)规格,8个月左右时间可以长至(2-3头)规格。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全雄虾品系长速还会提高20%左右。
【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于1976年从日本引进罗氏沼虾,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罗氏沼虾生产国,据《2024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罗氏沼虾养殖总产量19.64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据测算整个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作为核心产区,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我省于2018年开始推广罗氏沼虾养殖,目前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由于近年来养殖技术和条件的不断改进,全国多地已推广罗氏沼虾养殖,从2003年的8.7万吨增长到如今的19.64万吨,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产业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
【养殖模式】
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和养殖条件设施的不断改进,罗氏沼虾的养殖模式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池塘养殖为主,转变为目前的池塘养殖、大棚标粗接力式养殖、蟹塘套养、稻虾共生轮作、帆布池养殖等多种模式齐头并进。我省的罗氏沼虾养殖以水库养殖为主,在节假日期间销售大规格虾。
池塘养殖:传统养殖模式,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特点。一般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的池塘,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单养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注重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混养常与南美白对虾、花白鲢等搭配,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在食性和生活习性上有一定互补性,可提高养殖水体的综合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套养常与河蟹搭配,一般3月投放河蟹苗,6-7月投放罗氏沼虾苗,在不影响河蟹产量的基础上,增加罗氏沼虾的收益。
大棚标粗接力式养殖:在早春利用大棚进行虾苗标粗,待外界水温适宜时,将虾苗转移至室外池塘继续养殖。这种养殖方式能提前放苗,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还可躲避部分病害高发期。
稻虾共生轮作:稻罗氏沼虾轮作可在部分地区有效替代稻小龙虾轮作,提高经济效益。稻罗氏沼虾共作可与稻小龙虾轮作有机结合,形成“一稻两虾”,小龙虾不耐高温,夏季稻田养殖效果不佳,罗氏沼虾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适宜夏季高温,有效替代了稻小龙虾共作部分。
帆布池养殖:具有养殖密度高、管理方便、易于控制水质等优点,通过循环水系统和水质调控设备,实现高效养殖,适合在土地资源紧张或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推广。
【科学选购指南】
指标 | 新鲜虾特征 | 变质虾表现 |
外壳 | 半透明青灰色,有光泽 | 浑浊发白,出现黑斑 |
触须 | 完整挺直,基部无脱落 | 易断裂,基部发粘 |
肌肉弹性 | 按压后迅速回弹 | 按压留痕,肉质松散 |
气味 | 淡淡海腥味 | 刺鼻氨味 |
【美味罗虾】
罗氏沼虾作为一种高端食材,个头大,肉质Q弹,虾膏鲜美,其做法多样,如白灼、芥末蒜蓉、红烧、盐焗和泰式咖喱等。白灼是最简单的,突出原汁原味;芥末蒜蓉能将虾的鲜甜与芥末、蒜香的辛辣完美结合,味道层次丰富;油焖或红烧可能更适合喜欢浓郁味道的;盐焗,做法简单,咸香入味;泰式咖喱则是带有异国风味。
芥末蒜蓉罗氏虾
熟醉罗氏虾
盐焗罗氏虾
红烧罗氏虾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