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方正值腊月寒冬,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罗蓬村等地的田间地头却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鲜食玉米长势喜人,绿浪翻涌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原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中心主任黄长玲、黑龙江农科院玉米所所长曹靖生等专家实地指导农户种植鲜食玉米。邓蓝玙 摄
↑原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与鲜食玉米种植农户合影。
在罗蓬村的田地里,农户们簇拥着原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等专家,兴致勃勃地请教鲜食水果玉米的种植秘诀。而玉米丛的另一头,罗蓬村文书、妇联主席谭林果化身为“带货主播”,手捧“大茅玉米”产品为品牌推广拍摄短视频。
↑三亚市吉阳区罗蓬村文书、妇联主席谭林果拍摄短视频推介“大茅玉米”产品。邓蓝玙 摄
这一幕生动的场景,正是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推动南繁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写照。
在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与大茅村携手共建“一院一村”的合作模式下,海南鲜食玉米科技小院的成立为当地玉米种植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海南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超60万亩,因为品种优良、效益显著且市场广阔,我们正大力推广种植。”李建生介绍道,得益于温暖的气候,海南已成为我国鲜食玉米种植的重要产区,而“大茅玉米”的品牌创建和示范推广更是今年南繁专家人才团的亮眼成果。
为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切实提升农民收入,三亚近年来大力推进“大茅玉米”种植工作。截至2024年底,吉阳区政府已免费发放30余万株“大茅玉米”种苗,并由大茅远洋生态村农业团队在大茅村、中廖村、罗蓬村等多个村镇推广种植。以李建生为首的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团队汇聚了众多顶尖科研资源,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种植技术指导;同时,大茅远洋生态村提供包收包销服务,多方携手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共筑致富梦。
“‘大茅玉米’不仅可以直接生吃,而且口感脆甜,营养价值远超普通玉米。”大茅玉米品牌创建负责人、大茅远洋生态村项目品牌总监梅秀玲介绍,该品种含糖量20%—25%,是普通玉米的4倍多,淀粉含量却仅有5%,每100克玉米热量只有107千卡。
这片冬季种植的鲜食玉米避开了北方地区的上市期,于今年1月陆续成熟采收。2024年,吉阳区“大茅玉米”种植面积达100余亩,平均每亩投入成本约1310元,亩产约3000穗,预计将为农民创造超百万元收入。
罗蓬村村民吉小聪去年申领了2亩种苗,看着自家地里即将迎来首轮收成的鲜食玉米,满心欢喜:“预计下周就能采摘,春节前就能卖了。”吉小聪说,他之前主要种植豆角等作物,管理期长,成本高,现在尝试种植鲜食玉米,70多天就能收成,一年能种2-3季,成本、人力投入少,收效快,收益高。“多亏了专家老师的细心指导,他们经常来我的地里,告诉我浇几次水、什么时候剪侧枝,解决了我的很多问题。”吉小聪说。
不仅在吉阳区,三亚各地的南繁成果转化正如火如荼。天涯区打造“一镇一业”首单,推动“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三亚特色芒果冰淇淋的创制与示范”等三个院地科技合作项目;海棠区与北京、湖南、新疆、江苏、浙江等地科研院所签署“一院一村”合作协议;崖州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等单位签署“一院一村”合作协议……
据悉,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整合科研力量,利用“一省帮一镇”“一院建一村”的合作路径,通过项目示范试验推广、农民技术现场培训、市场产销对接等方式夯实帮扶成果,推动南繁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胡福初(右)在果园里讲解龙眼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新华社记者 黎多江 摄
同时,海南专门打造南繁种农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南繁种农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2024年以来,已联合约80名南繁专家服务三亚、陵水、乐东等6个市县,累计培训约3600人次,海南“大三亚经济圈”南繁科研成果转化示范专家服务团于2025年获评国家级人才服务基地。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温国松说:“除鲜食玉米科技小院外,陵水县椰林镇联合浙江农业科学院开展的‘稻虾’轮作项目也在开展当中,未来,南繁局将推动更多南繁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助力海南乡村振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