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农业 > 媒体聚焦

从撂荒地到百果园

  • 发布日期:2020-09-07 09:15
  • 来源:

1543881_hnrbtp1_1599237191135_b.jpg

烈日下,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汗水不住往下淌。

9月2日,在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文塘村北面的农业产业园,黄飞正蹲在地上查看果苗长势。他手里的藤蔓上,已长出拳头大小的西瓜。“再过两个月,西瓜就能上市了,沙地种出来的,肯定好吃!”

去年2月,黄飞被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派到文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到村第一天,文塘村党支部书记吴淑孝就给他交了底:“文塘村的工作不好做。村里只能看到老人、孩子、妇女。你要能破解这‘空壳村’问题,那就是我们心中的大‘能人’。”

一盆冷水泼得黄飞有些诧异。于是他花两周时间对村里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摸排,了解到文塘村因位置偏远,加上没有产业,这些年村民们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而留下的人也早没了种地的动力,只想着把地租出去赚快钱。因此村里的1200多亩耕地撂荒达到700多亩。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有产业才能增收,更能创造工作岗位吸引年轻人回乡。”起初,黄飞想学施茶村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还瞄准了收益颇高的黄金百香果。但方案一提,村民不干了。“因为资金有限,我们提出让村民用土地入股,但很多村民嫌分红太慢、收益不稳,只同意租地。”文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吴勇回忆,大会小会开了十几次,村民态度反反复复,最后无奈作罢。

去年底,东山镇乡村振兴驻镇工作队队员、财政所副所长蔡笃国带来了好消息,让黄飞重新燃起了希望:“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省、市、区组织部拨付了专项资金,文塘村就在扶持名单中,有50万元!”黄飞说,有了资金就有了底气,他下定决心要把产业做起来。

上次的教训让黄飞明白,劝说村民拿土地入股难度很大。他找到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得知村里还有138亩的集体土地,零零星星种了些桉树,这些年也没产生任何收益。

“有了土地就有了发展载体!”黄飞立即组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干部走访村民、做思想工作,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动员。“有村民在海口打工,不愿砍树更不愿商议。我们就通过村干部约上他们,解释发展新产业不用他们掏钱,赚了钱人人都有分红。”黄飞说,靠着这样的办法,终于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办理砍伐证、砍树清苗、平整土地、安装围栏——今年5月,占地138亩的文塘振兴产业园很快被整理了出来。

“有了地,种什么也有讲究。”为实现科学、高效种植,5月中旬,乡村振兴工作队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到产业园进行土质采样检测,得出的结论是文塘村的土都是黑沙土,很适合种植水果和地瓜。

在专家建议下,工作队带领村民在18亩的试验田中种上了泰国金椰、芒果、黄皮、释迦果、榴莲蜜、桃金娘等果树,并在果树间套种西瓜。剩余的120多亩土地,工作队计划发展黄金百香果和三角宁地瓜。

“果树收益至少3年,百香果要8个月,地瓜、西瓜则是3个月就能成熟。‘长中短’相结合的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更能让村民及时获益,让产业园长效运转。”黄飞说,工作队对产业园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后来又从海口市、区两级政府争取到80万元扶持资金。

除了经济收益,产业的培育、集体土地的“激活”更为村民们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吴毓烔、吴钟冲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产业园建立之初,他们分别被聘为园长、技术员。“每天骑5分钟电动车就能来上班,月收入至少2000元,比以前外出打工还多,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吴毓烔说,收入满意还能发挥一技之长,村民们每天干得格外用心。

“有了产业的支撑,才能让农民把心扎在农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如今,黄飞还为文塘村的未来规划了更长远的蓝图:打造文化休闲中心,挖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编技艺,集中展示当地历史文化。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吸引游客体验果园采摘乐趣,通过文旅融合带领村民们踏上乡村振兴路。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电脑版|手机版

主办: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网站地图]

琼ICP备07002109号-1

琼公网安备:4601070200006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2

联系电话:0898-65315615

联系邮箱:nytxxzx@163.com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