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农业 > 媒体聚焦

让地膜不再变“地魔”

  • 发布日期:2019-03-01 10:38
  • 来源:

三亚南繁研制和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4240268_hnrbtp2_1551277499778_b.jpg

一块坡地里,青瓜的收获期即将结束,与枯黄叶片一同腐烂的,还有播种时铺下的黑色地膜。2月27日,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村民苏祥海又来到这块坡地,兴奋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种黑色地膜不用耗费人工去处理,它就像叶片一样可以自然融入泥土。”

苏祥海说的这种黑色地膜,是一种全生物降解地膜。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育才生态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小锋透露,他带领的团队自2016年5月开始,联合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可降解地膜的筛选与研发工作。通过工艺配方的选配、田间暴晒试验、深埋试验及栽培试验等,研制出了适合海南90天至120天作物及120天至180天作物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

“我们希望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积极效应。”杨小锋笑着说,2018年11月,他的团队为那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那阳村民小组村民赠送了第一批全生物降解地膜,共种植了424亩青瓜、豇豆等作物。

苏祥海一家是杨小锋的帮扶对象。“在杨书记的指导和帮扶下,我用降解地膜种植的青瓜产量更高、更环保。”尝到增收甜头,2018年底已摘掉“穷帽子”的苏祥海指着坡下的一块平地说,“我今年要扩大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种植青瓜的面积!”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保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不过,传统地膜的原料是人工合成的聚乙烯材料,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降解和热降解,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方式降解。一般情况下,残膜可在土壤中存留上百年,被称为危害土地的“地魔”。

2018年,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对该市主要栽培区开展了地膜残留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地膜残留以海棠区和崖州区最多,天涯区和吉阳区虽然有回收,但残留量仍在9%左右;按作物分类,主要以辣椒、豇豆、秋葵、冬瓜、番茄等长期作物种植地残留最多;按土壤类型分类,沙壤土残留量最大。

为了让地膜不再是“地魔”,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新技术。汇总数据表明:2016年至2017年,该研究院在三亚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面积约1000亩;2017年至2018年,该研究院联合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面积近1万亩。

此外,杨小锋团队还在那受村应用全生物可降解吊蔓绳,解决藤蔓和果实匍匐在地引起病虫害和物理创伤的问题,既提高作物的种植密度,也能增强株间的通风、透光能力。他表示:“在扶贫产业中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吊蔓绳,不仅是对治理农田传统地膜‘白色污染’的精准施策,更是践行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电脑版|手机版

主办: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网站地图]

琼ICP备07002109号-1

琼公网安备:4601070200006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2

联系电话:0898-65315615

联系邮箱:nytxxzx@163.com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